科研处 技术转移中心

政策制度

教高[2006]14号、16号文件解读(之四)

时间:2009-08-24  作者:程晓宇  来源:科研管理处

教育部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经过很长时间征求各方面意见,于 2006年12月14日正式发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

《若干意见》篇幅不大,全文约3800字,共分九个部分。

一、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若干意见》明确了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服务面向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等三个方面。

[问题]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 ?对工科高职的专业设置有什么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高职如何作为?在“创新型国家”人才体系中高技能人才处于什么位置?“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类型和规格都有那些要求?这些都需要我们加以研究。

《若干意见》指出,要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体会]高职已经占据高等教育半边天下,质量问题显然比数量的问题更显得突出,关乎高职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

《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是什么?怎么样融入“全过程”?

《若干意见》要求,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体会]提高四种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应该说要求是很高的,其中“实践能力”的提高才是关键,有了实践能力,才谈得上创造;有了实践能力,才谈得上就业;而至于创业能力,对于工科高职学生而言,显然很高,因为创业伴随着管理的要素,而工科高职学生是以特定岗位或岗位群的操作技能为看家本领,对于运筹帷幄,打拼市场,从事经营,实在是弱项。

三、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

《若干意见》指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

[体会] 一定要注意,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针对全局而言的,对于具体的院校,要考虑实际基础,动机和效果应该统一。人才培养已经全国化,要有整体眼光,讲求教育成本,不能什么专业人才都“本土化”。对于数量不大、时限很紧的人才社会需求,与其花大力气在本地新建专业,莫如到外地有关院校招聘毕业生,这样才能扬长避短,提高效率。

《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体会]专业设置范围不能够离“群”,新专业要有增长点。龙头专业和支撑专业对于不同的院校答案应该有所区别,此院校的支撑专业,可能就是彼院校的龙头专业,反之亦然。

四、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若干意见》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体会] 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不能够停留在纸面上,要有制度性的约束。企业以生产为主,对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能够有多大?高职毕业生也应该有基本统一的技术规格,因此,这样的工作,由个别的院校自己来做显得力不从心,应该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事半功倍。

《若干意见》指出,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问题] 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手段符合高职教育要求,但是实践教学条件和双师型教师队伍至今仍然是亟待解决的两个难点,否则“一体化”的教学方法难以实现。

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若干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体会]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点——技术、技能、技巧、技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反映出高职办学的特点——产学结合、工学交替,教学过程的职业性表现出高职就业的定位——岗位(群)明确、标准清晰。实验、实训、实习这三个关键环节目前在不少高职院校中的地位还不高。以传授技术、技能、技巧、技艺为主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队伍的称职性、教学文件的完整性、教学组织的严密性、教学考核的科学性,还远远不能够与大多数教师所熟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相比拟。

《若干意见》指出,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体会]一般来说,现在高职还不能够按照工种来设置专业,也不同于培训机构,同时还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任务。因此,就全局而言,上述的“一致性”、“相结合”、“一体化”是今后努力的方向,还难以全面实现。“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但是对于建立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制度,仅靠“引导”还远远不够。关于“顶岗实习”,经济管理类、艺术设计类专业由于工作环境的“软化”特点,比较容易实现;而工程技术类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由于工作环境的“硬化”特点,加上受到生产均衡、安全责任、用人指标、食宿条件等方面的限制,还难以真正实现。

《若干意见》指出,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体会]院校和企业的关系,应该是“互设共建”的,即院校在企业建立学生实训基地,企业在院校建立员工培训基地。在“互设共建”的过程中,彼此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彼此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院校派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应用和开发,企业派工程技术人员参与院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

六、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体会]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很有必要,因为所受干扰少,训练目标明确,效果好、效率高。但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容量总是有限的,可以设想,万人规模的院校,数十个专业,需要多少建筑面积、多少占地面积才能够满足实训需要呢?岂不成为工贸园区了?另外,生产性的实训基地,必然要求有原料、产品、市场,要有消耗,连续性生产还是频繁开停车?即使是日常维持下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在校园内建立基地还有安全生产的问题、环境保护的问题等。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经济问题恐怕不好解决。合作必须共赢,否则难以持久。

校外顶岗实习是件好事。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充斥“诚信危机”的背景下,如果不解决实习学生的身份问题,还会遭遇“技术秘密”或“商业秘密”的壁垒。因此,最好能够将校外顶岗实习与就业联系起来,到已经签约的企业实习,才能打破壁垒,完成上岗前的过渡。因为考虑“技术秘密”或“商业秘密”,而不接受学生实习的现象已经是屡见不鲜。很多技术、技能、技巧、技艺,可能就是“秘密”。所以,对校外顶岗实习的效果也不能期待过高。

不妨设想,采取类似于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模式。据我所知,大多数“附属医院”是实行“企业化”运营的。院校可以在有关企业选择若干典型生产车间,建立若干个“附属工厂”或者“附属车间”,对员工进行培训、考核和发证,使他们能够达到实训指导的水平,然后有关院校在实训时有偿使用,院校主要支付讲课、指导等管理类费用,而不负责设备、材料等生产性费用,该企业或车间的员工可以在院校评定实验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院校的教师可以在该企业或车间评定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这种“附属工厂”或者“附属车间”模式或许是经济和实际的。

《若干意见》指出,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

[体会] 应该从技术政策的角度,要求有关工程设计部门和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开发部门,在工程设计中,能够同时开发“企业版”和“教学版”,同期开发成本低、经济适用,不仅可以供高职院校使用,也可以提供给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时采用。至于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的开发,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列出基本项目,统筹规划,适当投资,通过招标的方式由专业公司解决,每个学校都来搞是事倍功半的。

七、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若干意见》指出,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究制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

[体会] 只有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建立有效的实习实训基地,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才有舞台,否则,那种黑板加粉笔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只能束缚他们的手脚。以院校内部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为载体,锻炼和培养“双师型”教师,是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八、加强教学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强化质量意识,尤其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体会]要树立正确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教学系统内部要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教学系统外部要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若干意见》指出,在评估过程中要将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职业素质养成、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落实情况以及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体会]江苏高职院校的一位院长曾经说,我们拥护评估,但是更赞成象体育界对于兴奋剂所采取的“飞行检查”那样,对高职院校建设搞“飞行评估”,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形式主义,让院校之间在实力上比拼,而不是在表面上竞争,他的话值得有关决策部门思考。

九、切实加强领导,规范管理,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若干意见》指出,国家将实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支持建设100所示范性院校,引领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体会] 100所示范性院校还是要建的,但是国家对每所学校的支持力度约2000万人民币,还要在3年内分批到位,即使加上地方的配套资金,对于一所学校而言,还是显得杯水车薪。如果在每所示范性院校,重点建设有行业或区域特色的1-2个示范性专业,这笔资金还是比较宽裕的,效果一定会更好。众所周知,名牌大学也不是所有的专业都强。对于示范性院校而言,数十个专业同时办好是很难的,很多建设资金可能流向教学基础设施,而这种教学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对于其他院校的示范是有限度的,可能不如专业的示范更有典型性、直观性、引导性、辐射力和影响力。

《若干意见》指出,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成果的宣传,增强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了解,提高社会认可度。

[体会]高职的教育研究起步晚、机构少,在高等教育领域不如普通高等教育;在职业教育领域不如中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领域不如基础教育。没有理论的研究和指导,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难以保证的。

关闭